据新华社北京电(记者赵文君 张璇)宣称“低卡□□□□、无糖□□、营养□□□□、瘦身”,近来一些网✅红食品打着健康卖点,迎合消费者心理,吸引了不少人㊣跟风购买。但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网红食品虚标成分□□□、配料表玩文字游戏,甚至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实现所谓“减肥瘦身”等功效。消费者需擦亮眼睛,识别这些营销噱头和文字游戏,保护自身权益。
低能量低脂肪,吃了不用担心长胖。最近,一种名为“干噎酸奶”的奶制品风✅靡网络,号称有较高营养价值,且低热量。经第三方实验室检测6款销量较高的“干噎酸奶”,结果显示样品中没有一款符合低热量。其中一款产品标注热量407kj/100g,实测778kj/100g;另一款产品标注脂肪1.4g/100g,实测12.8g/100g。检测结果远超㊣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,涉嫌营养成分表虚标,此外也不符合低能量低脂肪的标㊣准。
记者了解到,依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,低能量要求为能量≤170kj/100g固体或≤80kj/100ml液体;低脂肪要求为脂肪含量≤3g/100g固体或≤1.5g/100ml液体。
某品牌一款名为“乳清蛋白面包㊣棒”的面包,声称“和牛奶一样营养,比苹果还低的热量”。仔细查㊣看配料表,实际添加的乳清蛋白含量只有0.4%。
某品牌✅一款“松茸酱油”的调味料,整个产㊣品的标签和营销话术都在突出“松茸”加酿㊣造酱油,让消费者觉得松茸才是主角,酱油是点㊣缀。然而细看配料表,松茸的排位非常靠后,实际添加量很少。
连酵母都“卷”起来了。某品牌一款藜麦吐司面包外包装上描述“使用鲜酵母,活性高□□□、风味足”。记者走访超市发现,不少品牌的面包外包装上都突出标明使用鲜酵母,售价也随之提高了。
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㊣告诉记者,其实鲜酵✅母□□、半干酵母和普通的干酵母都已经有商品化产品,各有优缺点,不能说没差别,但是差别不大。
专家提示,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,需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以及电商的商品详情页,深入了解商家主打的产品卖点,辨别其真伪,不要被其营销噱头牵着鼻子走,影响自己的选择。
记者走访商超□□、搜索电商平台页面发现,大量食品外包装上醒目标注“0反式脂肪酸”,配料表里用“食用油脂制品”等措辞,回避使用“植脂末”“起酥油”。
“0蔗糖”“0添加糖”“0添加蔗糖”等话术让消费者晕头转向,比如有的“0蔗糖”产品配料表里,海藻糖□□、果葡糖浆□□、麦芽糖浆□□□、浓缩苹果汁等其他形式的糖赫然在列。
某品牌一款速溶咖啡外包装用醒目字体标明“0奶精□□□□、0植脂末□□□、0氢化油□□、0反脂”,配料表只标明了椰子油粉(玉米淀粉□□□、植物油□□□□、含乳㊣固体饮料)□□□、食用葡萄糖□□□、白砂糖□□□、速溶咖啡,看上去“配料干净”。
钟凯说,“含乳固体饮料”是复合配料,其中可能包含多种速溶咖啡必要的食品添加剂,比如酸度调节剂□□□、乳化剂□□□□、食用香精等,但企业故意不展开其中成分羧酸盐和乙酰氯,使配料表看上去很短。此外,椰子油粉就✅是植脂末的一种,无非是换个说✅法罢了。实际上,这款速溶咖啡就㊣是“咖啡粉+植脂末+糖”,只是跟消费者玩了一个排列组合的㊣文字游戏。
“0反式脂肪酸”这一标签本意是用在使用了氢化植物油,但反式脂肪酸含量可忽略不计的产品。然而现在无论是否使用氢化植物油,很多产品都会使用这个标签,导致消费者很容易被虚假的安全感误导。
专家提示消费者,看懂配料表的“潜规则”很重要。配料表的顺序反映了添加量大小,有助于揭示食品的真实成分。比如,全麦面包的配料表,要看全麦✅粉在配料表的第几位;如果白砂糖位㊣于配料表的前3位,则说明面包的含糖量较高,需要引起注意。
去年7月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拟强化食品名称标注要求,不得使人误解。征求意见稿提出,食品标签标注内容不得以欺骗□□、虚假□□、夸大□□□、误导方式描述或㊣者介绍食品,不得明示□□□□、暗示✅疾病预防□□、治疗功能,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□□□□、暗示具有保健功能。
近年来,打着“减肥□□、降压□□□□、降糖”等卖点的代用㊣茶□□□□、压片糖果□□□□、固体㊣饮料等网红食品兴起,消费者食用后可㊣能会出现食欲减✅退□□、失眠□□□□、口渴□□、便秘等不适症状,危害健康。
记者了解到,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,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。“黛梅噗噗梅”“西梅SOSO果冻”“酵素软糖”……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✅局在一起案件中查获40多种网红食品,均伪装成零食的面目出现。
江苏省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检验二部部长刘岑告诉记者,该案当事人使用包含双环己甲酰酚丁□□□□、双丙酚丁等物质的“酵素粉”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,比如一种名为“黛梅噗噗梅”的蜜饯食品,有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严重腹泻。
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,市面上一些酵素类网红食品,部分可能申请到了保健食品,部分仍然属于食品。这些✅网红食品无资质难把关,给黑作坊入市提供了便利。
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就食品中非法添加违法行为发布通知,明确非法添加的新型衍生物等认定执法检验方法□□□□、组织专家出具有毒有害认定意见。
业内人士表示,这类非法添加的网红食品违法形式隐蔽□□□□、手段花哨□□□、涉及地域人群广泛,关键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职责,强化企业责任,不能执法“雷声大□□□□、雨点小”□□□□、处罚不痛不痒,要利㊣剑高悬□□□□、形成震慑。
同时,消费者也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,购买正规㊣食品,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,要怀疑食品中是否含有违禁成分,及时就医。